(一)以史入文:引項羽
鄭板橋曾言:“《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為最,反復誦觀,可欣可泣,有此數段耳?!?/p>
垓下之圍記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歷程,也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在司馬遷的文字中走近項羽。(板書課題)
1、古人讀書很講究,曾有這樣的說法:“花前賞《紅樓》,月下品《聊齋》,風中誦楚辭,雨中吟唐詩;《漢書》伴茶,《史記》下酒?!笨梢?,《史記》是必須用酒來讀的。宋代名士蘇舜欽,讀至《史記留侯世家》中張良在博浪沙用大鐵錘暗殺秦始皇,誤中副車,猛擊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執杯痛飲一口;讀至《史記項羽本紀》巨鹿之戰,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壯哉,英雄!”。
(以小事例說明讀《史記》要與史事同呼吸,與古人相溝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鳴,人物才會鮮活呈現于眼前。)
(二)多維透視:品項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劉大櫆曾說:“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弊x《史記》品人物,亦須有法,司馬遷寫人物,不止把筆下的人物作為歷史的人,也把他們作為人性的人來看,為了展示他們的豐富性、復雜性,司馬遷采用多維透視之法(板書),多側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風貌,“不虛美,不隱惡”,使人物顯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豐滿立體。而項羽恰恰是司馬遷著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讀,感受司馬遷是如何運用多維透視法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鮮活的項羽?
(自由朗讀后,學生可分組討論,自由發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觀點,有闡釋。)
1、霸王別姬中的項羽:
(項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從垓下拉開的,在這里有我們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動人情腸的霸王別姬。在這一部分中,司馬遷的多維透視之法是怎樣體現的?)
①開篇以“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環境和客觀場景。
(以渲染之法,點染外圍環境,烘托人物?。?/p>
②面對四面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獨白式的語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齊。楚軍將士長年征戰在外,突然聽到這樣的歌謠,自然是人人思歸,無心戀戰,導致軍心渙散。
(獨白語言揭示人物內心,加之一問一嘆,突出項羽當時疑惑、嘆息的矛盾心理其,實項羽的心理更是將士的心理。在這里以點及面,以小見大。)
③四面楚歌之時,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寫出了項羽被圍垓下,兵困糧絕。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傷感、悲愁、無可奈何當中。連續用了五個動詞,文氣連貫,一氣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爾斯泰:“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五個動詞,為我們靈活、真實再現出了項羽。)
④這一“泣”字,怎么理解?
項羽征戰多年,用他自己的話“身經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他從來沒有流過淚,符合他硬漢的性格,但離別虞姬時,真動了情, “項王泣數行”,感染周圍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場面感人。
(項羽是《史記》中一個感人的悲劇英雄形象,司馬遷在描寫時,可謂惜墨如金。這里司馬遷以簡潔的文字,使一個真實英雄,一個真情英雄便躍然紙上。)
⑤項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導學生誦讀項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較劉邦的《大風歌》)
《垓下歌》有一種悲壯之氣:英雄悲壯、兒女情長——寫盡的是帝王之衰。
《大風歌》有一種豪邁之氣:躊躇滿志、心憂天下——寫盡的是帝王之興!
劉邦與項羽,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帝王本紀中的雙絕,一個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個是一世英雄,氣蓋寰宇。
(比之而言,劉邦的豪邁固然令人敬佩,但畢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勢;而項羽在人生失勢,人生的低谷,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勇武、豪氣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壯之中,更令我們感動。)
教師總結:霸王別姬中司馬遷為我們塑造了情者項羽,這里西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為我們上演了人世間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離死別,悲歌唱和之中演繹著英雄與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別,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淚,那戰火中紛飛中有烏騅馬的悲鳴!
2、東城快戰中的項羽:
①文中的軍事力量對比,開始“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 “灌嬰以五千騎追之”?!绊椡醵苫?,騎能屬者百余人耳”,“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p>
(對比描寫,以數字說話,兵力反差極大,這里以反差對比,透視深陷絕境的項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壯觀,反差越大,故事越動人。)
②本文還運用次要人物對比描寫,透視項羽。一個是田父,一個是亭長,“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說明項羽失民心。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闭f明項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馬遷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的項羽。)
③我們還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項羽對其二十八騎的對話獨白占據段落一半,誰能為我們讀出來,這其中暗含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
(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 。暗示項羽不醒悟,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從中也看出司馬遷態度全面,中肯并帶批評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東城快戰,何為快戰?為何快戰?快戰如何?
(引導學生用原文的話回答。)
項羽許諾要突圍、斬將、刈旗,這三者在古時交戰中都是難以做到的事情。從中你讀到了什么?
(快戰中的三次行動,司馬遷從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動之后,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么作用嗎?
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文中項羽一再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暗示了項羽自負和不醒悟,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這里也能看出司馬遷的批評的態度,全面中肯寫人態度。)
但在此處,司馬遷在寫的時候還是有所保留,有一個細節——刈旗,項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沒有交代,難道是司馬遷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個軍隊靈魂的象征,旗在,軍隊氣勢在,旗倒,軍隊氣勢衰。當時何等形勢?項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輕易做到?
(這一細節中要看出司馬遷要為我呈現的一個神勇而真實的項羽。)
⑤“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傲钏拿骝T馳下,期山東為三處。與其騎會為三處?!薄皾h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從這幾句,我們能看出什么?
(項羽的軍事才華,雖身陷重圍,臨大敵而不亂,指揮若定,司馬遷為我們刻畫了一個靜定的英雄項羽。)
教師解讀:
《史記》創作于漢王朝鼎盛時期,但司馬遷并不受封建統治者“成王敗寇”觀點所局限,來大寫項羽。垓下之圍剩下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自度不得脫”的項羽,表現的極為靜定,“愿為諸君快戰”,要做三件事“潰圍、斬將、刈旗”。潰圍,就是沖出重圍,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斬將、刈旗中,一個人可以把殺出重圍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斬掉對方將領,拔了對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這是一種英雄的功勛,我們能看出項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敵人,這實際上是一種英雄式的抉擇,彰顯的是一種英雄的勇武精神,這正是司馬遷以快戰正面描寫英雄,賦予項羽靜定、勇武的內涵。
3、烏江自刎中的項羽:
①文學大師沈從文說過“一個士兵要么戰死沙場,要么回到故鄉”司馬遷又是怎樣多維透視烏江自刎的項羽?
(找同學為大家來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我何渡為!
(在這里司馬遷,以對話描寫,在對比中,表現了亭長的懇切,項羽拒渡的堅決。對話描寫是司馬遷在多維透視中,為我們呈現人物的一種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關注對話的同時,還要看到一個字,恰恰是這個字表現了項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這里能看出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當然更是項羽絕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決定不渡烏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人格不屈。)
在本段對話中,像這樣以關鍵字透視項羽內心的地方還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們常說“好漢不哭,英雄難笑”,而司馬遷卻在“一泣一笑”中寫英雄項羽,那么作為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項羽,又為何在此一笑?
(在《項羽本紀》中項羽大多時候是大怒,很少笑。這人生最后一笑,活現出項羽當時的神態,高傲、自負。為了尊嚴, 我不回去。下定決心拒渡烏江,堅守自己的。尊嚴、人格、血性。當然,也有無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體會思考項羽想不想渡烏江?能不能渡烏江?項羽想不想渡烏江?想,原文有“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能不能渡烏江?能,用書上的話說“烏江亭長艤船待”“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項羽的話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形象是立體的,是豐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p>
(贈馬這一細節,烏騅是項羽勇武的符號,精神的象征,對烏騅英雄式的贊美,情感上的保護,更見項羽之性格,更顯其悲壯。)
⑤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細節處見精彩,再現人物的心理,場景真實人物鮮活),指王翳曰:“此項王也?!表椡跄嗽唬骸拔崧劃h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蹦俗载囟?。
(從一開始,太史公都是從悲劇角度寫項羽,整個《項羽本紀》無時無刻不籠罩著濃郁的悲劇氛圍。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頂天立地,英雄叱咤風云,英雄又瞬間走向死亡。)
隨著烏江渡口的那一道長劍血光,項羽的悲劇命運劃上了一個令人遺撼的句號。古人評《史記》“意到處言不到,言盡處意不盡?!睂τ谧载厍啊皩汃R贈亭長,頭顱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導學生以細節入手,思考發言)
教師解讀:
有一種英雄,就是挫折、苦難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剝奪他的驕傲和從容。項羽在能夠用他的武功、戰績,證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脫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很瀟灑的處理自己的生命,這是人格的不屈與悲壯,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別人取走,但可以自己處置,這就是項羽,這就是司馬遷筆下的悲劇英雄。
(三)史家之言:評項羽
在《項羽本紀》中,對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投影〕《史記》中項羽本紀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學讀)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閱讀這段文字,引導學生歸納出司馬遷的觀點。
(司馬遷認為項羽是個悲劇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號為霸王”,“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覺悟,不自責,而導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對項羽生平業績的概括,又有對其失敗的評價;既有贊嘆,又有惋惜、批評。司馬遷這種寫人物、寫史的方法,對班固《漢書》等后世史書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真心英雄:說項羽
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漢已經成為永遠的楚漢,霸王也已經成為永遠的霸王,對于項羽,司馬遷飽蘸筆墨,多維透視,以史實和文字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的項羽、一個鮮活的項羽、一個永遠的英雄!
1、那么你心中的項羽又是什么樣的?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感性認知并理性解讀,選出你心中的項羽,以關鍵詞解讀。
(學生自由發言,隨機點評)
教師結語:有著“硬漢性格”的海明威:“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掉,但不能被打敗”。對項羽而言,沒有失敗,只有戰死?!睆倪@意義上說,項羽不死,項羽魅力永遠!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鮮活項羽。希望大家課下拿起手中的筆,寫出一個你心中的項羽。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電腦顯示:項羽圖片
(讓學生聯系《鴻門宴》回答項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無謀、自負、婦人之仁等。)
在項羽的身上,優點和缺點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個相當個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幾千年來從不曾被人忘記,從而成為文學藝術家們寵愛的一個創作素材。
我們曾在高一時學過《鴻門宴》,大家對項羽有了比較深入客觀的了解,今天,我們將學習同樣選自《史記項羽本紀》的《項羽之死》,來進一步完善我們對項羽的了解,進一步學習如何分析評價一位歷史人物。
《項羽之死》記述項羽一生的。最后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這篇文章圍繞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了他的性格。
二、朗誦全文
(作用: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誦,能更好的表現文中描寫的歷史場景,營造悲劇氛圍,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電腦顯示:
1、結合書下注解,疏通文意,確定重點詞、句,并加以理解和記憶。
2、設疑、解疑: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心中疑惑。
3、提交問題,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按照要求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巡視課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
三、梳理知識點,解決疑難問題
(一)確認書下注解在的重點詞句
(二)補充講解
電腦顯示:
1、項王軍壁垓下: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詞—狀語,像墻壁一樣
2、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8、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
用于詢問原因或反詰??勺g為“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三)知識梳理
一、多義詞
1、項王軍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為詩曰 ( ) 為諸君潰圍 ( )
赤泉侯為騎將 ( ) 吾為若德 ( )
吾為公取彼一將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 )
5、是時,赤泉侯為騎將 ( )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 ( )
6、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 ) 以無厚入有間( )
7、籍獨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漢軍乃覺之( )
9、乃有二十八騎( )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
二、解釋下列詞語
1、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氣蓋世( )
3、直夜潰圍南出( ) 4、常幸從(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東為三處( )
7、騅不逝兮可奈何( ) 8、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漢軍乃覺之( )
三、找出并解釋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的詞。
1、項王軍壁垓下 2、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3、直夜潰圍南出 4、亦足王也
5、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2、左,乃陷大澤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結構
1、騅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六、翻譯下列句子。
1、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4、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5、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七、布置作業
1、復習鞏固本課文言基礎知識;
2、思考:“項羽之死”給我的啟示。
教學目標:
1、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實詞虛詞句式;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
2、學習本文在矛盾中刻畫人物和通過人物言行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感受作者對項羽深深的贊嘆和惋惜之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大家對時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聽沒聽過這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詞作曲——項羽。我知道大家對項羽還是有一些了解的,因為去年我們學了司馬遷的《鴻門宴》,為了能讓大家對項羽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關于項羽的一篇文章《項羽之死》。
二。 相關知識介紹。
1、 介紹作者——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2、 介紹《史記》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笆酚洝北緛硎枪糯窌耐ǚQ,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元年,大約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紀:把歷代帝王作為歷史事件的中心人物來加以論述,同時又以他們的前后繼承關系來顯示歷史的發展。
世家:記敘春秋戰國以來各諸侯國和漢代所封的諸侯、勛貴的歷史。
列傳:是使那些品行高潔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傳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順序,把歷史分成若干階段,再分別按世代、年、月寫成簡歷的大事記。
書:是對當時社會重要的典章制度的專門論述,與后世的專門學科發展史有相近之處。
魯迅所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恰當地指出了《史記》有很大的文學成就和歷史成就。
3、 背景資料(《鴻門宴》之后到《項羽之死》之前這一段)
項羽西入咸陽殺子嬰燒宮室,掠奪財寶、美女東歸。項王打算自己稱王,就先封手下諸將相為王,立沛公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又把關中分為三塊,封秦朝三名降將為王以阻斷漢王的東出之路。遷義帝到長沙郴縣,擊殺義帝于江中。有的諸侯認為封的不公平,開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東進伐楚,離間君臣關系,項羽漸漸處于劣勢。后劉邦和項羽講和,劃鴻溝為界。但劉邦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繼續攻打項羽,一直追到陽夏以南,會和韓信、彭越,大敗項羽。
三。 教師朗誦全文,糾正字音。
學生自讀課文,疏通字音
學生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四。作業:熟讀課文,復習鞏固本課文言基礎知識。
板書:
本紀——帝王
世家——諸侯
項羽之死 司馬遷——《史記》列傳——大臣
表——大事記
書——專門學科
第二課時
一。 課前提問:司馬遷及《史記》相關知識。
二。 分析講解文章內容。
第一段:學生翻譯,教師點撥。
(一):點撥知識點:
1、實詞:壁 慷慨 若
2、活用:壁 夜 楚歌 名
(二):段解:寫垓下被圍的困境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 學生翻譯,教師點撥。
(一):點撥知識點:
句式: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定語后置
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
漢騎追者數千人——定語后置
所當者破——被動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動句
(二):段解:寫垓下突圍、被困東城
主要情節:逃亡途中——絕境示勇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
第三段: 學生翻譯,教師點撥
(一):點撥知識點:
古今異義:以為 山東
(二):段解:寫東城潰圍之戰
三次行動:第一次:斬殺漢將 從而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第二次:嚇跑漢軍 通過對比,表現出項羽的勇猛。
第三次:痛殺漢兵 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第四段: 學生翻譯,教師點撥
(一):點撥知識點:
重點詞:地方 無以 長者 邑 購
(二):段解:烏江自刎
情節:拒渡——贈馬——賜頭——自刎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視死如歸。
三。 學生討論:
1、 項羽的性格特點。
2、 項羽該不該過江東。
四。 作業——小作文:項羽該不該過江東?
板書:
四面楚歌
第一段:垓下被圍 多愁善感
慷慨悲歌
逃亡途中
項 第二段:東城被困 自負勇武
羽 絕境示勇
之 斬殺漢將
死 第三段:東城潰圍 嚇跑漢軍 勇猛善戰
痛殺漢兵
拒渡贈馬
1、培養文言文自學能力: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學會交流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共同進步。
2、把握文章內容,聯系舊課文,掌握評價歷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讀促寫,通過單項訓練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有一種英雄,就是挫折、苦難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剝奪他的驕傲和從容。項羽在能夠用他的武功、戰績,證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脫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很瀟灑的處理自己的生命,這是人格的不屈與悲壯,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別人取走,但可以自己處置,這就是項羽,這就是司馬遷筆下的悲劇英雄。
(三)史家之言:評項羽
在《項羽本紀》中,對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投影〕《史記》中項羽本紀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學讀)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閱讀這段文字,引導學生歸納出司馬遷的觀點。
(司馬遷認為項羽是個悲劇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號為霸王”,“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覺悟,不自責,而導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對項羽生平業績的概括,又有對其失敗的評價;既有贊嘆,又有惋惜、批評。司馬遷這種寫人物、寫史的方法,對班固《漢書》等后世史書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真心英雄:說項羽
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漢已經成為永遠的楚漢,霸王也已經成為永遠的霸王,對于項羽,司馬遷飽蘸筆墨,多維透視,以史實和文字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的項羽、一個鮮活的項羽、一個永遠的英雄!
1、那么你心中的項羽又是什么樣的?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感性認知并理性解讀,選出你心中的項羽,以關鍵詞解讀。
(學生自由發言,隨機點評)
教師結語:有著“硬漢性格”的海明威:“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掉,但不能被打敗”。對項羽而言,沒有失敗,只有戰死?!睆倪@意義上說,項羽不死,項羽魅力永遠!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鮮活項羽。希望大家課下拿起手中的筆,寫出一個你心中的項羽。
《項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識點難度不大,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掌握;項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課文情節簡單但生動,內容容易把握。故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分析評價人物形象及“以讀促寫”,既培養學生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又通過閱讀帶動寫作,幫助學生掌握“如何在課文中選用事例”和“如何運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以上就是一秘為大家整理的6篇《初中語文《項羽之死》教學教案》,能夠給予您一定的參考與啟發,是一秘的價值所在。